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天安门广场与青岛的缘,妙不可言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讯(记者 宋大伟 通讯员 邢路 徐琨)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老百姓都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象征,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〇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同时还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独立到崛起的历史见证。

微信图片_20190924142435

站在天安门广场可以看到,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这两座标志性建筑,竟都与青岛有着很深的缘分。

碑心石最终取自哪里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雄伟,气壮山河,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

当人们在此缅怀革命先烈、向英雄致敬时,青岛人的心中会升腾起一份独有的自豪。这是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取自青岛浮山,而当年的搬运者正是交运集团(青岛)的前辈们。这就是青岛人始终十分关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缘由。

毛泽东、周恩来、彭真评审选定青岛浮山花岗岩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

毛泽东、周恩来、彭真评审选定青岛浮山花岗岩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

时间回溯到70年前,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为纪念革命烈士,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兴建一座纪念碑。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成立伊始,所有的工作都井然有序,唯有一件事情没有推进,那就是为纪念碑寻找一块最合适的碑心石,这是整个纪念碑的核心和兴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当时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施工组组长的陈志德,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碑心石,天天跑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掌握了全国各大山脉的岩石的情况,并为碑心石的寻找锁定了方向——山东青岛的浮山。专家们经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青岛浮山山顶的花岗岩石,它具备硬、韧、纯、细等特点,不易风化并能够长久屹立,而且它的底色也很漂亮,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点,将来在上面刻上字,效果会更美。就这样,碑心石的选材地点最终定在了青岛浮山。

1953年,交运集团承担了运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运输任务,图为石料开采现场

1953年,交运集团承担了运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运输任务,图为石料开采现场

(巨石在半山腰平坡空地整理加工)兴建首都“为国牺牲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需的巨大花岗石料石,已全部在青岛浮山地区开采完毕。图为工人们正在碑身料石上进行加工工作

(巨石在半山腰平坡空地整理加工)兴建首都“为国牺牲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需的巨大花岗石料石,已全部在青岛浮山地区开采完毕。图为工人们正在碑身料石上进行加工工作

如何运到火车站是一个难题

选料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开采和运输了。1952年10月21日, 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交运集团前身)及其下属的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接到了运输的任务。经过开会协商,最终确定由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来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1953年4月由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青岛浮山石料厂(青岛市浮山第一石场)、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等多家单位共同组成了大石料搬运委员会。

1953年,交运集团承担了运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运输任务,图为石料运输现场

1953年,交运集团承担了运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运输任务,图为石料运输现场

时任大石料搬运委员会起重队工会主席的马承彬亲眼目睹了整个搬运过程。马承彬是交运集团退休职工,如今已是91岁高龄了,回忆起碑心石的搬运过程,马老如数家珍。1953年4月11日,开始开采大石料。经过数月努力,300多吨巨大的碑心石坯体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出来,进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减重至280吨。随后,大石料在开采地又进行了第二次加工处理,重量减为102吨。在当时的条件下,开采之后的运输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为了保质保量将大石料运送到北京,工人对运输的各个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从浮山采石场到青岛孟庄路火车站大约有15公里,途中要经过四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如果从采石场修一条重轨铁路直达专用铁路线的话,造价高、时间紧。工人们凭借多年经验,在会上提出采用滚木及拖拉机牵引滚移的古老办法搬运,专家们一致通过。

人民英雄纪念碑运输中

人民英雄纪念碑运输中

1953年8月29日,搬运工作正式开始。为保证万无一失,最终决定不用圆木,改用鞍山钢铁厂提供的无缝钢管初坯,将碑心石装在一个九吨重的铁排子上,下面铺上木床,用四个“油千斤”顶着,再在下面铺上垫木和滚木,系上钢丝绳,在三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下缓缓地移动。

工人利用最原始作业工具,通过绞、磨、推、拖、吊、拉等方式进行作业,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把原来在最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运输中很辛苦,工人们却没有一句怨言,热情高涨地搬运着大石料。让马老印象最深刻的是,碑心石下山的时候,要进行180度“翻身”,难度系数很大,工人们费了很大劲才成功。

为了积极做好此次运输任务,山东省联运青岛分公司(交运集团前身)又抽调300多名青年组成了运石突击队。在运输过程中由修路拆房队开道,以“遇房拆房,遇沟填沟”的方式,保证了大石料的正常运输,并有警察、民兵组成护卫队。

大石料走走停停,青岛市民对运送大石料的工人们夹道欢迎,给工人们送水送饭,大石料所到之处留下了欢声笑语。马老回忆说,这一路上工人克服了重重困难,让他感动的是路上的居民都很配合。“经过麦岛的时候,有一农房碍事了,石头实在转不过弯儿来,经过和当地农户的商议,农户立刻表示可以拆掉房子,甚至说不要补贴;其实不光是这个,当时运石用的托木,是到五莲县找的,五莲县有百年柿子树,木质硬度大,抗压能力强,工作组提出购买,当地农民听说是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做贡献,当即说将木头献给国家,不要一分钱。”碑心石背后,跳动着许多颗澎湃的爱国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大石料安全地运送到了青岛孟庄路火车站。15公里的路程走了30天。

为了更快地将大石料运送到北京,工人们对大石料再一次进行减重,瘦身到了98吨左右,加上运输工具,大约100多吨左右。当火车缓缓起动的那一刻,工人们脸上挂满了晶莹的泪珠。

终于屹立在天安门广场

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安全抵达北京西站西广场。工人们用老办法,花费了三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正式落成,雄伟的“中华第一碑”面向天安们巍然屹立。

1958年5月1日,50万人齐聚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揭幕仪式。那块刻着毛主席亲笔题字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心巨石,承载着千千万万青岛人民的敬畏之情,青岛人民用行动将浮山巨石千辛万苦运抵北京,随同长眠的革命英烈,一起永垂不朽。

交运人的家国情怀

1953年,交运集团的前辈们将重达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成功运抵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这其中,新中国老一辈搬运工人采用既原始又科学的“蚂蚁搬家”方法,尽职尽责运“红石”的精神,成为一代交运人口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1976年至1977年,交运集团再次圆满完成了毛主席纪念堂所用2065吨料石和40棵雪松的运输任务,在又一重大历史任务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充分彰显了交运人的家国情怀。

马承彬是一个有心人,他将当年运输的工具保存了下来,并把它们全部捐赠给了交运集团建设的道路交通博物馆,“它们是这段珍贵历史的见证”。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马承彬站在碑前合了一张影,至今,他还保留着这张老照片。他告诉记者,今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的时候,一定要再去北京瞻仰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替那些已不能前去的老弟兄们再看看那块碑心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昨日的艰辛与付出,回顾往昔,我们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所有人致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