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今天是“双十一”,我们来谈谈工资

“双十一”赫赫扬扬地到来了。

提前十几天,曾购买过的店铺就开启了短信轰炸提醒;网上打开个浏览器,都是某猫某狗的链接,一不小心就进入购物通道,想关上都要延迟五秒;线下商场不甘被冷落,早布置得红彤彤一片分外喜庆,就等你踏进门……

无论是商家有多少套路、玩法、大额优惠券,仿佛遍地撒钱,大众却只想“静一静”,并吐槽实际没省多少。人们开始无比怀念十年前的购物节,那时候的网络商城还很单纯,说半价就真的半价,不掺一点水分。而且一年一次,注意力容易聚焦。且不说如今的造节时代,春节、女神节,年中618,七夕节,中秋、十一双节,双十一,双十二,完全达到了月月有节、时时消费的境界。每个节日的玩法虽各有不同,但目的却如此相似——个个节日瞄准了你的腰包。节日越来越多,工资却没越来越涨,工资涨幅明显跟不上节日裂变的速度,这就无怪乎群众葛朗台附体,数着钱过“节”了。

这是有据可查的。就在上个月,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2021前三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字。全国人均可支配26265元,工资性收入为14917元,占比56.8%。网上曾流传着一份报告,将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分为6个阶级,月薪低于2995元是“低薪”基层;2995元-7345元之间属于普薪不算高也不算低;如果你的薪资超过了7345/月,那你就是妥妥的中产。这份报告虽未至完全精确,但也侧面说明了网上“人人过万”的梗并不现实。中央财经委员会就表示,当前中国的低收入群体占据总人口60%左右,国内薪资低于7345元的群体总数之和高达87.1%

有些城市确实薪资较高,智联招聘重点监测的全国38个城市,前三季度有七个城市的薪酬上万,如北京、深圳等。但是这些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同样高企,对普通人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提振消费是个大课题。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发展环境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有人调侃的“消费降级”,实际就是人们口袋子里的钱少了,可支配额度不高。因此,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提升居民长期可支配收入水平,应该是提振消费的关键之策。失去了这个基础,造多少节都没有意义。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尹文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