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重振七大传统产业 青岛制造再出发

传统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青岛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全市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和重要支撑,轻纺工业曾为青岛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五朵金花”名扬全国、享誉世界。

近年来,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趋缓、增速下降,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出口订单下降、国内销售不畅,传统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在中央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战略背景下,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近年来我市首个专门针对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我市梳理甄选了纺织、纺织服装服饰、食品制造、酒饮料精制茶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等7个传统产业,制定政策,推动做强做大、提质增效。《意见》的出台,对于全市充分认识传统制造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贯彻国家战略部署,抢抓机遇,推动传统制造业开拓市场、完善体系、振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个转变、五个提升

《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全市统筹与区域特色相结合、本土培育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原则,到2022年,7个传统行业实现“三个转变、五个提升”。即:生产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产品供给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变,产业生态向特色化时尚化转变;7个传统产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生产效率、集约水平均取得较大提升。

具体任务,分为推动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赋能、强化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高效配置要素资源等五个方面,并细分为15项重点任务。

为保障《意见》的实施,决定成立市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对传统产业发展工作突出的区(市)给予一定奖励。

聚焦7大重点行业

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复制扩张。《意见》聚焦我市传统制造业中占国民经济比重排名居前的7个重点行业,围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培育传统产业工业互联网生态,支持3000家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打造一批传统产业的AI深度应用场景,推动6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加快实施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产业链和供应链完善延伸,注重打造体系化发展的产业格局。《意见》针对7个传统产业的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从四个环节加强产业体系化建设。一是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公共平台以及工业设计机构合作,创新驱动促进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升级换代;二是通过建设传统特色产品街、开展网红带货和网店直销、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会等,多模式营销提高“青岛制造”影响力和品牌竞争能力;三是依托产业集聚区、示范园区等产业载体,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同行业中的头部企业,龙头带动做强做长产业链;四是支持各区市围绕本地传统产业基础和优势,倾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推动7个传统产业向产业化纵深发展。

突出政策支持引导作用,集中发力推进传统产业实力跃升,对我市传统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一是用足用好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二是加强“品牌之都·工匠之城”宣传,在重大节会活动设立专柜、专栏、专区推广,培育更多区域品牌和新兴品牌,打造“青岛金花”新族群。三是围绕各区市特色传统产业,制定扶持本地特色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协会、展会平台、园区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传统产业的承载力和影响力。四是为充分体现推动传统产业跃升发展的决心,市政府在应对疫情影响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决定每年拿出1200万元,对传统产业发展工作成效明显的区市给予奖励。

发挥地方政府和市直单位主动性,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促的保障体系。一是各区市对本地区传统产业逐个行业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本地传统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方向,加强研究,提出发展规划。二是各区市、市直各单位要形成合力,依托商会、驻华机构、协会等各类平台,建立产业和部门联动机制,实行“双招双引”一体推进。三是紧密结合我市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土地资源配置、产融对接服务、人才支持服务、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四是充分发挥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的作用,形成全市上下重视传统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努力推动我市传统产业加快振兴发展,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