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重温青岛党史 传承红色印记⒂——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43.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3年11月7日至12日,中共青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市人民会堂召开。正式代表399人,列席代表104人,代表着全市44487名党员。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传达贯彻1962年1月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检查总结三年大发展以来的经验教训,清算滕景禄的反党宗派活动,讨论城市建设和党的建设问题。

张敬焘作工作报告。徐雷健传达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滕景禄反党宗派活动的审查报告。

会议认为中共青岛市委三年来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战胜了前进中遇到的暂时困难,使国民经济情况一天天地好起来。在农村工作方面,批判了过去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大力开展生产救灾,落实人民公社各项政策,改善党群关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形势日益好转。在工业方面,根据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缩短重工业战线,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了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在财贸工作方面,根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积极改进工农产品的购销工作,恢复供销合作社,疏通一些传统经济渠道,从而活跃了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增加了市场商品的供应,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到1963年6月底全市共精减职工84360人,压缩城镇人口87922人。增产节约、“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及在农村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都取得显著成效。

与会代表对中共青岛市委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进行了批评。认为在经济建设上只注重“多、快”,忽视“好、省”,搞大计划、高指标,产量大翻番,造成比例关系失调。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公社一级集权过多,出现“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加上从1960年起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给青岛市的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

会议确定的今后任务是: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强物质基础。工业方面到1970年总产值达到22亿元,在这7年中间,前两年平均每年递增10%左右。后五年平均每年递增8%左右。农业方面争取尽快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产量指标,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在城市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大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要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在华东局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动全市人民,更高地举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经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同心同德,团结向前,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为争取国民经济进一步全面好转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为实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

大会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11名。选举了出席中共山东省代表大会的代表。

44.青岛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62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指出:“城市中一般不能升学或就业的青年,有条件的可以下乡或者安置到农场劳动。”此后,出现“文化大革命”前上山下乡的一个小高潮。青岛市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成立了下乡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动员年满17周岁以上的高、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或支援边疆建设。当年,一批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分赴山东渤海农垦局所属国营农场安家落户,参加农业生产,拉开了青岛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

1964年9月26日,青岛市委、市人民革命委员会动员了500多名知识青年下乡并举行欢送会。当年,全市有6015人分赴海阳、乳山、平度、胶县等38个人民公社、443个生产大队集体插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使这一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1965年全市抽调3000多名骨干广泛深入街道、居委会和家庭,进行摸底调查和思想发动。仅上半年,全市就动员了5617人上山下乡。其中,4853人到招远、莱西、乳山、平度、高密、胶县等地农村下乡插队落户;764人回乡。为支援边疆农业生产建设,6月初开始,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动员了1875人知识青年到甘肃生产建设兵团农建11师参加农业生产建设。其中,男青年936人,女青年939人。同年10月和1964年4月,又动员了3839人分两批到青海的格尔木、马海地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11师参加军垦建设。1964年月至1966年12月,全市共动员19544名知识青年下乡、回乡、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山东省内的有13830人,甘肃、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有5714人。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场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1968年至1970年,全市共动员了1.3万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生产劳动。其中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4335人。1971年至1973年,因城镇高、初中毕业生大部分留城就业,仅有近100名系“地、富、反、坏、右”的子女下乡、回乡。1973年12月,根据《山东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草案》,青岛市进一步扩大了上山下乡动员范围,规定“城镇毕业生中除按国家计划升学、参军、独生子女、多子女家庭身边只有一个子女以及本人病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允许留城外,其余人员均列入上山下乡范围,动员其上山下乡。对应下乡而不下乡的不予安排就业”。1974年成立青岛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1975年领导小组召集市直单位党员负责干部会议,要求在全市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高潮。全市曾多次召开万人隆重大会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4年至1977年,全市共动员40671名知识青年下乡。1978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对动员上山下乡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调整,有条件地缩小了范围。1979年,全市共有6459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乡。1980年9月,青岛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全面结束。

从1962年到1980年,青岛市共有近12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乡或安置在生产建设兵团、农林牧渔场等。

45.青岛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山区。解放后,大寨人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开山凿坡,修造梯田,把“七沟八梁”的800多亩坡地改造成良田。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通讯《大寨之路》,介绍大寨人的先进事迹。随后,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全国开始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青岛市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学大寨运动。1965年12月17日,青岛市邀请了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人民会堂作报告。全市有60多个分会场的党员干部、驻青部队指战员、工业、交通、财贸、文教、农业和街道等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8.1万多人收听了报告。会后,市委书记处书记周化南讲话,要求全市各条战线,认真学习大寨精神和大寨经验,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把全市的各项工作做好。此后,全市掀起学大寨运动,特别是农村通过开展学大寨运动,对促进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农村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5年9月15日至10月19日,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华国锋作为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主持会议,并作了题为《全党动员,苦战五年,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总结报告。会议结束后,10月24日至28日,市委先后召开常委会和全市党支部委员以上的党员干部大会,学习传达会议精神,提出贯彻意见,制定措施。11月8日,市委再次召开了全市党员干部有线广播大会,市委书记刘众前作了《各行各业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为普及大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积极贡献力量》的动员报告。大会主会场设在人民会堂,还设立了112个分会场。27日,市委崂山农业学大寨工作团1595人开赴崂山县,帮助社队整顿领导班子,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之后,全市各行各业积极行动起来,从农用物资、机械化工、仪器仪表等全面支持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开展学大寨精神宣传教育和培训农机班、测绘班、赤脚医生班,围绕农业,支援农业,为普及大寨县做贡献。1976年1月20日至24日,中共崂山县委召开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市委负责同志在讲话中,肯定了崂山县人民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取得的成绩,要求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努力,把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推向新高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