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无锡换挡

有人曾戏称,每个省份的车牌“B”所在城市的分量都不轻。苏B的无锡、鲁B的青岛、浙B的宁波、辽B的大连、粤B的深圳……就连重庆在直辖之前,它的车牌代码也是川B。

日前,各省市2019年“经济成绩单”陆续发布。意外的是,“苏B”一举赶超 “鲁B”青岛,排名第14位。根据山东省统计局首次统一核算并反馈结果显示,2019年青岛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741.31亿元,同比增长6.5%。而根据无锡市此前已经公布的GDP数据,2019年无锡实现生产总值11852.32亿元,同比增长6.7%。2017年跻身“万亿俱乐部”的无锡反超青岛111.01亿元。

十年前,山东与江苏之间旗鼓相当,十年后的今天,江苏已“一骑绝尘”,将山东甩在身后。值得一提的是,论名声,无锡可能无法媲美近几年以大数据、新金融而风头强劲的杭州;论历史沿革,它也难以与特区深圳相抗衡。无锡既不是省会、也不是计划单列市,也不像苏州那样有鲜明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向青岛一样有明确的对标对象,去学习深圳模式。

换挡加速,无锡已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发展自己的路。  

2月15日,在无锡工装流体控制有限公司,员工在阀门装配车间忙碌。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自下而上的强县经济

1982年,这个原本不起眼的一个普通乡镇,因一次试点改革而轰动全国,这便是位于当时无锡县的堰桥乡进行的名为“一包三改”的试点改革。1983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始“地改市”,原归属于苏州地区的无锡县和江阴县和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从此正式划归无锡。这一年,“一包三改”的政策在堰桥乡及无锡全面推广。1984年,无锡就诞生了江苏第一个“亿元乡”——郊区黄巷乡,当年成为“亿元乡”的还有无锡的前洲、玉祁、东绛、杨市、扬名、南站,以及江阴的周庄、华士、要塞等。

在瞩目的成绩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这一年正式提出了“苏南模式”的说法,并和“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一起,被公认为对中国改革开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此时,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无锡企业,已经处于襁褓中。

如今,处在城市圈中枢纽地位的无锡已经成为苏南地区天然的物流中心和大宗物资的集散地。这也就不难理解,不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无锡的高速公路上总是熙熙攘攘地跑满了运输的车辆。蕴含着无锡镇级发展特色的服务站,也在一次次的迎来送往中分得一杯羹。比如号称“服务区中的爱马仕”的无锡梅村服务区,便是全国首个净利润超过1亿的服务区。

无锡不仅以镇为单位的经济实力强,以村为单位也非常强。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无锡的华西村,这里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和全国首富村。1964年冬,华西村制定了“五个一”的《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1968年起,《人民日报》等相继走进华西,吴仁宝就此带着华西村踏上“典型”之路——即一边当学大寨的典型,一边在暗中办起了小五金厂。1972年,华西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成为当年的“农业学大寨”样板村。2001年,华西村建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全村380户,每户房子至少有400平米,村里存款最少的也有百万元,多的则达到千万余元。

这种模式是苏州主动探索的结果。在无锡的主要经济指标中,人均GDP最为显眼。这也就不难理解,同样是GDP过万亿的城市,仅在2019年上半年,无锡的人均GDP是青岛的1.3倍。在排名的前16城中,仅深圳高于无锡。

坚守实体经济

亮眼的人均GDP的数字背后,则是人口结构优化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结果。

目前各地人才优惠政策不断出炉,待遇是留住人的因素之一,而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产业。近年来,无锡的物联网、软件外包、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具备明显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些产业有明显的高附加值和高待遇特点。因此,人才进入无锡具备了“稳增长、高质量、留得住”的特色。

从全市层面看,涉及到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领域,无锡的人均指标具备显著优势,从而使得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公务服务覆盖,较高的人均单项指标也提升了区域的劳动生产率,符合下一步的产业发展趋势。因此,就进入全国500强排名的企业数量上来看,无锡位列江苏省第一就不足为奇了。

种种迹象表明,引领苏南经济的复苏,无锡并非依靠行政合并和人才争夺,也不是依靠大投资拉动,而是依靠深厚的工商业传统和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发展。这关键在于有一支充满活力的企业家队伍和一股生生不息的企业家精神。有着“中国工业经济第一县”之称的江阴,拥有上市公司4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4家,上市公司总数和募集资金总量均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对无锡来说,下辖的江阴市便贡献了1/3的经济总量,且拥有无锡仅有的两家千亿级企业。

坚守实体经济,关键是激发经济发展中的内生动力。据了解,江阴发展工业经济的具体做法在于对传统产业而言是执行优化,提高质量促转型;对新兴产业而言是壮大,发展增量调结构;对落后产能则进行淘汰落后,去除存量优化环境。在政策引领方面,江阴自2016年开始,就设立了“四个100亿”产业发展基金,并先后出台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企业降本减负32条、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等一系列政策,且每年对政策实施效果开展评估和调整优化。

当前,江阴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发展后期。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江阴市政府逐渐探索出工业企业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化解要素资源和优质企业的错配问题,建立起以单位资源产出效益为核心的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振翅欲飞的江阴也正是无锡澎湃发展的生动缩影。在经济运行压力的笼罩下,无锡依然始终坚守实业,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产业强市之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曲线的“逆袭”。据统计,1978年,无锡个体劳动者只有506人,其中市区45人;截止到2018年7月,无锡个体工商户总量超过38万个,40年以来增幅达8443.44%。这也就不难理解,自2018年起,无锡在“万亿后”新坐标中落稳第一步,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民营经济托起“太湖明珠”

如果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988年,无锡小伙周建平绝不会想到,用开照相馆积攒下的30万元承包的毛纺厂,日后竟会成为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的海澜集团。

从粗纺到精纺、从面料生产进军品牌服装领域,再到探索“海澜之家”全新购衣模式……正是一次次的转型升级与自我迭代,成就了如今羽翼丰满的海澜集团——这也是无锡首家达到千亿级规模的企业。

类似海澜的故事在无锡还有很多。在被称为“太湖明珠”的无锡,民营经济是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作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无锡素有“小上海”和“布码头”之美誉,而倚重民营企业的城市品格也传承至今。目前,无锡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5.6%,成为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在“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海澜、红豆、远东等20家无锡企业入围,数量居江苏第一。

曾经的无锡,也曾有过经济总量位居江苏省第二位的“高光时刻”。但是,自2007年太湖水危机爆发后,无锡先后转移了3000多家企业,自此至2014年,无锡几乎所有的重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连续靠后甚至垫底。直至2017年,无锡市各项主要数据才逐渐全面回升。其中,民营经济是无锡经济触底回升的关键,也成为未来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基石。

为何无锡的民营经济能够代际相传?这得益于长期以来着力打造的良好营商环境。打开无锡市工商联网站,一系列帮扶民企的措施呈现在眼前:联合市纪委举办新型政商关系培训班,搭建警企联系协作机制,成立民商小微企业服务中心、“锡商民情员”大走访持续开展……“工商联就是民营企业的娘家,企业发展需要在哪儿,我们的服务就到哪儿。”无锡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曾如此表示。

无锡有近24万家民营企业,前些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多个部门出台和调整政策,在18个重点领域帮助企业减负,包括降低企业水电气要素价格、税费负担、用工、融资成本等。华润微电子公司负责人说,仅市里针对“用电大户”出台的直购电政策,每年就能为公司节约1000多万元成本。

政策围着企业出,干部跟着服务走。无锡简政放权提高政务效率,成立苏南首个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法制办明确授权试点的设区市行政审批局,开启“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全新模式,涉及市场准入、建设投资的约70项行政权力事项划入审批局统一行使,“不见面审批”使企业能专心做大做强。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走好自己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扬长避短,把优势做到极致。对于无锡而言,民企兴则城市兴。这条路,也是无锡换挡加速的必经之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