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市南区“重金”为企业下“聘礼”

对于市南,人们倾注了太多感情与期待。当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与传承厚重的齐鲁文化交汇融合时,市南成为别具一格的存在。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青岛的“符号”,也是市南老城区的象征。青青之岛这幅长卷,在百年岁月的浸染之下徐徐展开。跃然纸上的“金边”和“精华”,呈现在市南,也浓缩于市南。

毫无疑问,市南是一位“美女”,她的区位、形象、气质,无可替代。历史上的市南区也曾辉煌过。2013年,市南区是全省第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的区县。然而,在城市发展这场竞技跑中,市南却逐渐淡出。

经济下滑带来的危机感,让市南迫切走出“舒适圈”。《市南区促进“双招双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20条》和《市南区惠企服务12条》的发布,或许是引发质变的一个契机。

一纸满怀希冀的承诺书,是市南给出的厚厚“聘礼”。

那些曾经“逃离”市南的企业,曾经“忽略”市南的企业,正在重新“回巢”。

市南的“追求”之道,是留人留心。

破云出招全面赶超邀请企业入伙

“我们的政策没有竞争性,已经有的政策也不精准,没有研究透企业、企业高管、企业员工的所思、所想、所盼;我们对企业的服务不到位,企业基本感受不到政府的服务。”青岛市市南区委书记赵燕说道,“我到企业去调研,人家很委婉地和我说:‘这么多年,我们基本上连个科级干部都没见着’。”

从客观方面来看,中国的大城市,城市核心区都有过“陷落”的案例。这是核心区资金成本高、产业老化、结构调整受限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南区30.1平方公里早已没有太多的土地利用空间。青岛市此前对总部经济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崂山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的崛起等,也是市南区经济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近三年的GDP增速中,市南区被不断赶超。在今年青岛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各区市的GDP数据也纷纷出炉。与上半年相比,各区市(不包括功能区)GDP增幅均转正。算上功能区,增幅最高的是高新区,高达6%,最低的是保税区,为-2.2%。区市之中,市南区排名青岛第二,增幅1.1%。相比增幅在4%以上的即墨,增速为2.1%的西海岸新区,市南区的增速并不算快。

经过激烈的反思与自我剖析,市南选择以留住“存量”和“双招双引”作为叩开前进大门的“敲门砖”,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邀请企业,成为市南“合伙人”。

可以预见,市南区的经济“温度”,正在回暖。

“天赋异禀”借雄厚实力再上一层楼

作为青岛建置120多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南区是青岛的城市形象、气质担当,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也厚植起难以复制的发展沃土。

多个“中国第一”的加持,让市南区散发出独特的历史感和优越感。作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市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面积占全市的91%,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最为集中的区域。上世纪初,青岛诞生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第一家海洋科研机构、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等多个“中国第一”,大都在市南区成长、兴盛。

以总部经济为发展方向的市南区,拥有全市一半以上的甲级商务楼宇,大型总部企业147家,各类人才总量占户籍人口的40%。同时,率先实施行政审批网上办理,全面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上半年企业家满意度调查排名全市第二,入选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在青岛市全面对接上海现代服务业战略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

市南区还拥有全市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荣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示范区称号,各类医疗机构达到412家、三甲医院6家;在全部社区建成1000平米以上的党群服务中心,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市南区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休养休闲的首选之地,作为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代表性区域,坐拥中国唯一的“世界最美海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场地,也是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举办地。

以全市2.7‰的土地,实现了全市10%的GDP,单位面积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市南的努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市南,立势破土而出。

全国首条直通大海国际化步行街

邀请企业来做客,怎能没有诚意。“下一步,市南区将做强主导产业,为企业发展助力赋能。”赵燕表示,结合全区“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市南区将以科创引领、金融助力、数字赋能,聚焦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科技服务、航运贸易等产业,打造总部经济首选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在优化产业载体,为企业发展拓展空间方面,市南区正持续增加优质楼宇载体供给,更好地吸引企业、留住企业、服务企业,加快建设启用绿城深蓝中心、鲁商中心、华润中心等一批高端楼宇。即将投用的海天中心作为青岛的新地标,将为跨国公司、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总部基地提供一流载体。

实施楼宇经济突破行动,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优化提升老旧楼宇,千方百计解决停车难、就餐难等突出问题,引导产业集聚,打造总部、金融、中介、数字等特色产业楼宇,让老楼宇换发新生机。并加快推进40多万平方米的软件园和动漫产业园两个“都市园区”腾笼换鸟、动能转换,打造名副其实的“软件园区”。

“打造全国首条直通大海的国际化商业步行街,让百年商业街焕发勃勃生机。”这将是未来青岛的新地标,也是市南区中山路区域复兴、西部老城区振兴的一大亮点。为西部老城区注入发展新动能,为企业发展、资本集聚、产业优化提供重大机遇。

赵燕表示,在坚持生态思维,为企业提供最优发展环境方面,市南区将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坚持缺什么、引什么,加快聚集行业引领性强、成长性好的新锐企业和人才,做优做强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资源集聚,实现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为链上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服务、密集的智力资源、低廉的融资成本、畅达的通信物流,让市南的企业享受一流的发展环境,在市南茁壮成长、基业长青。

“店小二”让更多企业愿意选择青岛

一流的企业成就一流的城市,一流的城市塑造一流的企业。

对于《市南区促进“双招双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20条》和《市南区惠企服务12条》的发布,企业家们普遍的感受是:“接地气”。

如今的青岛,不可同日而语。在青岛提出“学深圳、赶深圳”, 提出学习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理念、超前的人才政策和现代化的城市治理后,市南区的变化非常明显。“过去沟通都是在政府机关大楼的会议室,近几次的见面都在海边的咖啡馆,或者是星巴克,沟通方式很有‘深圳特色’,而且整体效率要比以前高很多。”58科创集团山东区总经理张具亮表示,“像我们这种企业的年轻人比较多,大家基本常年都是在各种大中型城市来回流转,青岛也成了一个大家都愿意来的城市。”

与政府沟通方式同时发生转变的,还有服务与效率。“店小二”一般的责任人制,被企业家们亲切的称为“后勤部长”,细致、贴心的服务成为吸引企业落户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青啤、海信等龙头企业在市南区这片创业沃土发展、壮大。企业家已然成为支撑市南发展的“中坚力量”。现有的3.6万户企业,贡献了市南区80%以上的GDP、近90%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财政收入。作为市南区创新奋进的“开路先锋”, 企业家创造了多个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第一,奠定了市南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如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高端企业、优秀人才云集市南,百余家国际知名的时尚首店集聚市南,带来了国际一流的经营理念、新潮文化,培育了城区开放创新时尚的文化特质,让更多的国际客商了解市南、热爱市南、投资市南。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市南区企业家大会上新政策的发布,强化了对存量客户的服务。”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俞群告诉记者,“原来我们总是认为,招商引资的力度非常大,政府对新的招商引资更加积极,但是企业落户之后,可能后续的服务或多或少会有点忽略。今天新政策的发布,特别强化了对存量客户的关注,这点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也非常必要。”

“虽然我到青岛的时间不长,但我确实感受到了青岛这座城市的活力。来到青岛以后,我发现各级政府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服务也愈发到位。但是,我们对一些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仍然不够。”俞群认为,“金融行业原本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但是,由于企业没有提更多要求,银行也没有主动创新的为他们提供更多产品,所以还是简单地停留在一些存贷款的服务。”

“所以,今年我们特别强调了产品的带动,分行在业务培训上强化了品牌建设,也结合了中国银行国际化业务的特点,通过全球的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等,来帮助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俞群表示,“市南区召开的企业家大会,以及新发布的‘升级版’政策,向社会释放了一个信号,体现出市南区委区政府在支持企业、服务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只有不断地撕裂与否定才能成就更好地自己。市南区将以一流的政策厚待企业家。兑现《市南区促进“双招双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20条》和《市南区惠企服务12条》,以实打实的政策措施,彰显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家、留住企业家、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

赵燕向广大企业家郑重承诺,将以最大诚意尊重企业家、成全企业家,严格按照“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求,更加突出企业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角”地位,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便利舒心的发展平台、打造最适宜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成全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创意、创造,用 “服务指数”“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发展指数”“幸福指数”。市南邀请企业家在市南投资兴业、发展壮大,做市南创业的“最铁合伙人”、发展的“最美奋斗者”、形象的“最佳代言人”。

声音:

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局局长刘海波:

市南区科技局修订出台了新的科技政策,鼓励驻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市南区创新创业,健康发展。同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独角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哪吒企业给予扶持奖励。我们支持企业用平台思维做乘法,助力青岛市建设工业互联网之都。支持企业上平台,用平台,特别是建平台,对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各类创新平台,孵化平台的给予支持。”

我们将发挥青岛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服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扶持。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把市南区打造成青岛市创新创业的策源地。我们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创业者到市南区这片热土创新创业。

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俞群:

作为全市乃至山东半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市南区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端商务楼宇云集,是一片蓬勃发展的热土。如今,市南区全面对标上海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可以说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大有可为。

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扎根岛城、服务市南已逾百年。截至9月末,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本外币存贷款分别较年初新增227亿元和232亿元,增速分别达到 17%和22%,在系统内36家分行均排名第1位,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16%的奋斗目标。

下一步,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将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满足民营小微企业、制造业、重点外贸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等重点领域的融资需求,在支持青岛区域经济发展中持续发出中国银行的好声音。

58科创集团山东区总经理张具亮:

从2016年至今,目前我们已在全国布局了50多个园区,今年会正式突破60家。主要是围绕全国大中型城市引入新经济企业,打造互联网小镇和先进园区。

目前,我们落地市南区的58科创﹒新经济产业园已经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预期2021年1月启动。园区规划引入200家企业,希望能在市南区打造一个新经济的地标型产业园。投入运营后,市南区也将新增一张新经济产业园的“名片”。

这次牵手市南也是集团经过各地考察,综合了多方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市南区的沟通机制非常高校,包括我们项目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以及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市南区政府的反馈速度都非常快,给我们的整体感受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原来这个项目预期需要半年时间,结果提前了三个月完成,让我们对青岛有了更多期待。

市南区的产业园是我们全国落地项目中速度最快的一个。时间缩短了,意味着给企业节省了资金成本。现在所有的企业现在都在强调降本增效,各个区市竞争企业的核心关键在于效率。青岛的效率要明显高于山东地区周边城市。当时我们在北方选址的时候,山东各地都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综合考虑下来,我们认为市南区的产业和市场环境都很有吸引力,包括政府的高效、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等。

疫情之后,我们其实面临的是一个社会重启,企业还是需要很多政策支持。市南区从金融环境到人才的配套服务政策都比较细致,下一步就要看企业如何更好地去利用好这些政策。

58科创﹒新经济产业园建成后我们会引进一些头部企业,同时带动更多本地企业入驻。市南区引入我们也是为了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因为本地企业很难覆盖到全省或者全国,它需要一个平台、资本去支持,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相较于以前,如今市南区的营商环境优化了不少。未来希望能够引入更多年轻业态,让这座城市更有活力。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政策,或许可以有效地提升区域和城市的活跃度。

青岛开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外贸部长谈徐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青岛需要大而强的优质企业,也需要小而美的优质企业。作为一家小而美的企业,我们在市南扎根了13年,将公司总部放在了青岛市南区。

任何的蓄力可能都需要一个契机。此次2020市南区企业家大会或许就是一个契机。等到一定的积累后,量变就会变成质变,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引发质变的契机。

落户市南的13年来,政府一直在不断改革,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大家都更加务实,这是最大的不同。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无论是港口、政策、服务、经验、出口量、出口规模,还是货代配套、物流企业等,市南区都走在全省前列。

企业选择一个区域落户的原因,除了人、财、物、信息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政府能够为企业搭建一个平台,而不仅是短期的利益把企业吸引过去,更多的是长期的合作与共赢。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市南具备这个特点。

青岛高阳联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爱香:

现在市南区发改局的领导每周都会去我们公司“上班”,为企业提供一些交流和指导。政府派专员入驻企业有助于更加了解国际物流行业,也可以更加清楚行业的困惑和需求,对于未来政策的制定和行业的管控也非常有帮助。

青岛正在努力的学习南方,政府也在积极地了解企业的困难,寻找更好地解决办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感受非常深。但是除了学习和模仿南方外,企业也希望政府可以多一些创新和大胆的想法。

公司自2004年落户市南区以来,对于市南区营商环境的变化感触很深。以前我们和政府的接触非常少,仅有的接触也只是工商、税务、行政审批等。但是近些年不一样了,政府会上门进行服务和指导。此次发布的《市南区促进“双招双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20条》中,有一条是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对建设“航运+贸易+金融”复合型服务平台、国际水产品交易平台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海洋企业平台化发展。这是政府的一个导向,希望能引导我们这个行业“诞生”更多合规性的企业。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李倚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