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人民日报APP点赞:青岛五十八中高一学子进京研学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8月30日,青岛58中高一新生开学第一课——践行“十个一”北京研学旅行第三天,在清华园里、北大未名湖畔、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之上、世界园艺博览会内,青岛58中的学子在研学旅行的途中渐渐完成由初升高和高中衔接大学的蜕变,一言一行,研学旅行的效果渐显: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清华园里树立“君子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8月30日早上8时许,青岛58中的大巴车队抵达清华大学,由正门鱼贯而入。对这所全球著名学府早已充满憧憬的青岛58中学子虽然有很多已不是第一次来该校参观,但此行因为有了清华大学副教授的专题报告和老师的指导,他(她)们还是流露出特别期待的神色。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从大巴车前掠过,一秒钟前还鸦雀无声的车厢瞬间沸腾起来,而后掠过的办公楼、图书馆、操场,甚至任何一个骑自行车的身影,学子们都能从中读出一些见解。“没有一个看手机的”、“感觉他们很珍惜时间,都急匆匆的样子”、“原来清华有如此多的自行车,那么朴实无华”、“快看那位背个尼龙兜的奶奶,那个兜被撑得方方正正的,里面放的应该是书本资料,我觉得她应该是一位某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清华的老师真朴素啊”、“清华的操场咋那么多那么大啊?”“纪念碑和雕塑都好特别”……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车队缓缓抵达第一个目的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所在的罗姆楼。

记者注意到,自车门打开的那一刻,车厢又恢复到先前的安静,同学们依次从前后门下车,自觉排队成形,而后心照不宣地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两人一排朝罗姆楼的三楼报告厅流动。数百位学子,从下车到在报告厅落座,期间除了轻微的脚步和甩臂产生的衣服摩擦声,全程均异常安静,以致罗姆楼的门卫投来带着赞赏和敬佩之意的微笑。

在报告厅,随着清华大学副教授张磊的专题报告,同学们心中的问号被一一拉直,他(他)们通过报告更透彻地了解了清华大学,掌握了考入清华大学的20种途径,得知清华大学是一所注重体育锻炼、欲求“健康工作六十年(注:比普通目标多十年)”、学术氛围自由且浓厚、全球排名第16位的知名高度学府。

“从第一天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到第二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再到今天的清华大学,三场报告让我收获了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让我对大学的本源生活有了真实的了解,因为三场报告的老师都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真正的好大学,其学习压力一点也不亚于高中。一些学长学姐在和我们交流时也反馈了这一点,他(她)们说特别羡慕我们,甚至‘真想回到高三去歇歇’,注意关键词——回到高三的目的是想‘歇歇’。对于很多人来说,包括我们的父母和周围的亲友,对大学的认知是有偏差的,通过此次研学旅行,我发现大学不是用来休息或玩抑或谈恋爱的,这里才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只有端正了态度,不虚度光阴,把全部精力用于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上来,才算是真正经历过高等教育,才会在未来学有所成。”高三(4)的一名同学在谈报告体会时如是说,其他同学也都点头表示有这种透彻的感悟,即从高一开始便要树立起“一生”而非“一个学段”的“君子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关键词在于“不息”。 随后,同学们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聆听讲解,感受北大的学术氛围。得知老师和学弟学妹们要来学校研学旅行,今年刚考入北京大学的3名青岛58中校友在军训间隙给自己的老师打来电话,表示因为军训不能离开前往迎接而感到遗憾,同时又为老师和学弟学妹能到自己奋斗的新阵地研学而感到异常亲切和高兴。

长城路上践行“德之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在头一天的中国科技馆,同学们驻足由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所发明的浑天仪前,领悟到的不仅是古代发明的机理和原理,还透视到其背后的人生哲理,在第三天的研学旅行途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折射出的则是对该人生哲理的践行。

记者注意到,每次队伍集结出发或者收尾上车,各班的代理班长都主动仔细清点人数,以保证不落下一个人;在各行程站点,各班负责打班旗的同学总是一路高举旗帜,主题报告或参观末尾,他(她)们总会牺牲自己的学习参观时间,提前抵达集合点,不辞劳苦地在周围来回踱步,努力让自己的班旗飘扬惹眼,众里寻他千百度,以让同班同学能在人头攒动的人群中尽快找到并回归自己的队伍;在爬长城的途中,有同学见其它班级的两名同学口渴难耐而附近又没有供水点,于是将自己从研学导师那里领取、留存备用的两瓶矿泉水全部奉献给素不相识的它班同学,自己则忍着口渴坚持到最后。

居庸关长城坡陡路长,不少路段需要把着扶手埋头攀登,遇到较高的台阶则需要三五步一歇,中途一般需要补充水分或能量。记者看到,在喝水和吃过点心后,同学们没有一个乱丢垃圾的,即便手里拿着东西很不方便,相互之间还需要搀扶或拉着手,但矿泉水喝完后,空瓶子、擦过汗的纸巾、雪糕棒、吃过的点心袋……要么被别在背包里,要么被攥在手中,直至遇到垃圾桶,才被分门别类地投入到该进入的垃圾桶,此时不少矿泉水瓶已经沾满汗水。

尤其让记者感动的是,在攀登过程中,虽然有些同学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甚至双腿发抖,可一旦发现附近有烟头或其它垃圾,没有一声言语,他(她)们便会径直“绕道”过去,将该垃圾捡起,投入垃圾桶中。有些路段没有垃圾桶,他(她)们则一直拿着捡拾来的垃圾,直到垃圾桶出现。而后记者又在世界园艺博览会内多次见到类似的文明场景。青岛58中的学子们用“德之崇”将“智之博”诠释给周围的每一个游客。

一早一晚老师启用“陪伴教育”

用爱陪伴,用心引导——此行青岛58中派出了15位班主任和15位任课老师带队,一位校医随队,另有青岛商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派出的近20位专业研学导师,青岛58中的高一级部主任封强任“团长”。三天里,记者在近50位老师和研学导师的身上感受到“陪伴教育”的环绕,而这种“陪伴教育”也是即将正式开始的高中阶段学习生活陪伴教育的预演和启用。

每天提前半小时起早,待各班的同学们都进入早餐厅后他(她)们才拿起自助餐盘;出发前,他(她)们总是提前10分钟出现在大巴车前,待所有同学都上车就座后,他(她)们才登车;每次出发或下车前,他(她)们总是“麦霸”,当天的活动安排、需要注意的研学重点、文明礼仪、行进纪律,总是不厌其烦;午饭晚餐总是最后落座的一桌,就餐过程经常被同学们的一个个小需求打断,比如某桌的同学特别喜欢吃水果,他(她)们见其开餐不久水果就清盘了,于是将自己桌上的果盘端了过去;晚上回到酒店,总是到各学生的房间例行检查,指导当天布置的研学任务,查看学生状况、状态,在各房间门口悄悄驻足,待房间里悄无声息、同学们都睡着了才离开……

在研学旅行的第二天晚上,一名同学出现了感冒症状,该同学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和研学老师及“团长”与随团校医第一时间就位,待该同学检查确诊并服用相应药物后,班主任老师和封强并没有离去,而是一直陪伴其到深夜,确保该同学的病情无恶化并有所缓解后才离开。次日一早,老师和校医又早早来到该学生房间,诊断病情已基本缓解,能够继续上路。在随后的研学途中,该同学被定制了路线和作息表,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就这样,700位高一学子在“陪伴教育”下安全愉快地收获了前三天,并渐渐适应了这种高中阶段新型“陪伴教育”的启用。

“我们学校有不少住宿生,此次研学旅行也是对同学们即将接受的‘陪伴教育’的预演,让他(她)们提前感受、适应这种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一旦正式开学,将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封强说。

记者还了解到,同步适应的还有新生家长,在三天的研学旅行中,家长老师微信群时实互动,每位同学在每个站点的行为举止都被“直播”到家长群中,家长们可以随时掌握自己孩子的状态和状况,并在老师的建议下同步加强对自己孩子的督促、引导。在师生家长互动中,青岛58中的育人理念、培养方式、管理方法在三个角色间相互渗透、交融,“家校合作”的工作机制已经悄然启动并开始稳步运转。(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