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文化地图|中山路:曾经的商业中心

△中山路一角

中山路,青岛人难以割舍的心头牵挂。那是童年的欢乐,那是青春的挥霍,那是一段凝固了的生活印迹,那是永远回不去的过往。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如今,六十岁以上的青岛人大多是唱着这首童谣长大的。平心讲,这童谣,只有用地道的青岛话念出来才有味道。

中山路南段最初名为弗里德里希街。弗里德里希街止于保定街。再向北,是山东街。日据时期,更名为静冈町。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这条街是最早被重新命名的道路之一。

1929年北伐成功,南京政府委派了新的青岛市市长。南方革命军政府都是孙中山的忠诚追随者,一入青岛,便将山东路更名为中山路,将太平山下的第一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他们当然要铲除所有与孙中山有关的革命因素,中山路重新叫回了山东路,中山公园改为汇泉公园。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世事再次轮回。山东路再次改名为中山路,汇泉公园再叫中山公园。这次更名,一直沿用至今,已然七十五年了。

中山路最早的精华在北段。一家美味的餐馆,让这条街的北段风光无限。

1891年,一胡姓老板创办了一家饭馆,这就是春和楼的前身。胡老板有着灵活的经营头脑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他知道,胶澳总兵衙门的设立必定为青岛村一带带来数不尽的商业机会,兵丁、家眷、营造、交易,哪一样也离不了吃饭。果然,第一桶金就这样轻易地被胡老板赚到了。当弗里德里希街和山东街开建的时候,胡老板已经可以为自己在这条最繁华的商业街上选择一方经营宝地了。

1899年底,两层的春和楼饭店昂然立在了山东街和天津街街口。毫无疑问,这是山东街上最早的建筑之一。如今,春和楼这座二层小楼已经挺立一百二十多年了。应当承认,这春和楼,还真是一个奇迹。

△春和楼

现代中山路,从南至北,见证了激荡的时代变迁,这才是当下青岛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中山路1号刚开始是德国人建造的青岛俱乐部,主要是给德国人休闲用的,后来成为国际俱乐部。青岛俱乐部是德国青年派建筑风格的作品,外立面质朴典雅,给人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设计师就是想让漂泊于海外的游子,在这里找到温暖,找到慰藉。一楼的那座大壁炉堪称艺术品——多彩的马赛克拼出精美的图案。一楼是餐厅,二楼临海的房间和阳台是酒吧。二楼北侧是一个大舞厅。舞厅中央几十平方米的木制地板下面安装了高强度的弹簧。当华尔兹的舞曲响起时,随着舞者的旋转,地板会微微起伏,波浪般的感觉分外强烈。

△国际俱乐部旧址

1949年之后,中山路1号成了中苏友好协会,后来与中山路3号一起成为中苏友好馆。再后来,中山路1号成了机关办公楼,3号被改造成了一个综合电影院。

中山路3号的对面是中山路2号。这个挺神秘的深深庭院一直是一个高档宾馆,用于内部接待。1949年后,这里是市政府交际处,在整整三十年的时间里,它与太平路上的栈桥宾馆一起,是青岛为数不多的党政机关接待场所。

中山路上的银行建筑群是这里成为金融街的重要砝码。

这不是德国人规划的。在城市的最初建设蓝图中,中山路以西、河南路以东、曲阜路以北、肥城路以南这片长方形地块是一个街边公园,叫深山公园。德国人大约想经过几十年的岁月积累,在这里打造一片大树参天、浓荫蔽日的城中森林。这种城中森林在今天的一些欧洲城市中并不鲜见。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时期,这个街边花园被以数字顺序命名为第四公园。

1934年,几家银行联手获得了这片土地。先是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建起了办公大楼,是为中山路62号。这幢大楼简洁明快,钢筋水泥结构,花岗岩基础,由中国设计师陆谦受、吴景奇设计。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沿此楼向北,山左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陆银行陆续建成,且皆为中国建筑设计师设计,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一致的建筑风格和样式。自肥城路向西,又加盖了一座L 形建筑,这就是河南路上的金城银行。这一圈银行城一直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

中山路上还有一处令人仰视的古罗马风格建筑,这是93号的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此楼建造年代略早于那片银行城,于1929年开工兴建,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庄俊设计。

四根约十一米高的罗马科林新柱巨人般地立于高台之上,更显示出这栋建筑的高大与雄伟。庄俊严格遵从了科林新柱的设计范式,1:10的径高之比,二十个平齿凹槽,柱头的毛茛叶装饰,分毫不差。罗马柱之上的等腰三角形山墙也是中规中矩。尽管用钢筋水泥替代了传统的石质材料,但搭眼一看,还真没有什么违和感。这座典型的古罗马风格建筑在周边平庸的建筑群中拔地而起,令人移不开眼。

说起中山路,青岛饭店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1932年,在中山路、曲阜路东北拐角处,一座三层高的饭店开门纳客,楼上是客房,一楼是餐厅,名曰青岛咖啡饭店。听名字便知道,这是一家西餐厅,它的牛奶、面包、冰激凌、牛排等,都是风靡青岛的美味。1949年之后,青岛咖啡饭店居保留了下来,主打西式餐饮,仍是风雅聚会之地。

1965年,青岛咖啡饭店改名叫青岛饭店,旧楼也很快被拆除,扩建成一栋五层大楼。1970年代,青岛的商务接待酒店十分匮乏,尤其是在市南区,一床难求。在此窘境之下,商业部门拆除了青岛饭店东侧有着小桥流水、太湖石假山的极具特色的瀛洲旅社,建成九层大楼,并入青岛饭店,这里成为青岛当时最著名、最高档的餐饮、住宿场所。

青岛饭店的一大创举,是开了中式面食机械化生产的先河。它与青岛商业机械厂联合,研制成功了硬面火烧加工机械,从和面、发酵,到压制、烘烤,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制作的火烧造型好,口感好,百姓追捧,市场热销。一斤粮票、两毛五分钱,买一斤五个火烧。青岛人称这种硬面火烧叫“杠子头”。

2004年,在中山路改造工程中,青岛饭店搬到了香港中路,与百年中山路就此作别。

中山路曾是饮食男女的首选。在这条商业街上走一走,逛一逛,购物,吃饭,是一种美好的期望。随着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甚至人口中心不断东移,中山路日渐萧条、冷落。但是,中山路的升级改造已经提上日程,相信这里终有一天可以再现往日辉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