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重温青岛党史 传承红色印记①——青岛党组织的建立

1.青岛党组织的建立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革命。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4月,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受济南党组织的派遣来到青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邓恩铭来青岛后,谋得《胶澳日报》副刊编辑的职务,并利用职务之便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邓恩铭来青后,与先期到青的中共党员王象午取得联系。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对二大党章进行了修改,将成立组织的人数由三人改为五人以下,并提出“党员不满5人的地方也要成立组织”。根据三大新党章的规定,1923年8月,邓恩铭与王象午一起,组建了青岛市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邓恩铭任书记。隶属济南党组织领导。党的通讯联络点设在王象午任职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后又改在进步青年丁祝华任教的中国青年会附设模范小学。青岛党组织创建过程中,王尽美多次来青岛指导工作,并与邓恩铭一起介绍公立青岛国民小学教员延伯真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青岛党组织成立后发展的第一个党员。至1924年6月,又有郭恒祥、孙秀峰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青岛党组织改建为中共青岛独立组,邓恩铭任组长,隶属中央,由中央委托济南党组织领导。1925年2月,又改建为中共青岛支部,邓恩铭任书记。此时,青岛已有正式党员13人,候补党员11人。邓恩铭在给党中央负责人邓中夏的信中说,根据形势、工作和党员人数,均有迅速成立地委之必要,并将青岛成立地委之理由书面报送山东地委,转呈党中央。

2.青岛的国共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丁惟汾、王乐平、王尽美等作为山东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由共产党人起草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会后,王尽美、王乐平等回到济南,分别发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员开展工作,加快了山东国共合作的步伐,并于1925年1月成立了山东国民会议促成会。随后,中共济南地委和团地委联合建立了中共山东国民会议促成会党团,统一领导全省促成国民会议运动。国民会议特派员也分赴各地,指导开展促成国民会议运动。

1923年8月青岛党组织建立后,邓恩铭、王象午结识了许多国民党人,并发展其中的延伯真加入共产党,孙秀峰、王少文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扩大了对国民党的影响;邓恩铭、王象午和10余名团员也先后加入了国民党,初步形成了左派力量在青岛国民党组织中的主导地位。邓恩铭、延伯真等还努力帮助青岛国民党进行改组。1924年5月,国民党青岛临时执行委员会成立,邓恩铭等当选执委委员,标志着国共合作在青岛已经形成。1925年1月初,王尽美以孙中山先生委派的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身份来到青岛,在邓恩铭和国民党左派人士鲁佛民等的协助下,广泛开展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宣传,倡议青岛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在青岛共产党组织和国民党组织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下,1925年l月17日,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会议通过了一项宣言和致孙中山、段祺瑞及各省电,选举鲁佛民为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主席,邓恩铭、延伯真等15人为执行委员,孙秀峰、王象午等9人为候补执行委员。此后,全市各界民众团体也都积极参加了国民会议促成运动,以集会、联谊、游行、演讲等不同形式,拥护共产党和孙中山提出的召开国民会议的倡导,反对段祺瑞的善后会议,形成了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洪流。

在青岛的国共合作中,青岛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社会进步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青岛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青岛国民会议运动成为青岛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真诚合作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3.青岛团组织成立

青岛党组织建立后,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岛的传播并加速了建团的工作。1923年9月,邓恩铭约集七八个进步青年,在工程事务所所长唐恩良家中举行谈话会,赠阅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随后,邓恩铭又在胶澳商埠职业学校、电话局、四方机厂和海港码头联络进步青年。10月21日,邓恩铭给团中央书记刘仁静写信说:“此间已得同志十余人,想在最近期内把地方组织成立。”

1923年11月8日,王振翼自济南到青岛,和邓恩铭一起,多次召集进步青年座谈,筹备建立团组织。11日,王振翼在给团中央的信中说:“谈的结果很好,决定在这一星期内,请他们再介绍些人谈话,并与到会的这些人在这星期内分开谈我们团体的纲领、组织等,谈的结果如很好,即于下星期正式组织成立,如不够二十人,即按章先组织支部。如足二十人,即成立地方团。”

1923年11月18日,青岛第一个团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成立。胶澳商埠职业学校学生许兴业、李松舟、李萃之、姜秩东、郝骏夫、傅健生、李树柏、张肃甫及青岛电话局职员王少文、孙秀峰被发展为团员。王振翼主持团支部成立大会。由于团员人数仅12人(加上邓恩铭、王象午),团章规定20人以上才可以成立地方团,所以名称定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邓恩铭任书记。支部下辖三个小组,其中职业学校两个小组,分别由许兴业和郝骏夫担任组长,另一组由电话局职员王少文、孙秀峰、王象午等组成,王少文任组长。

团青岛支部成立后,团员十分活跃,阅读进步书刊,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很高。并加大在学生界的宣传力度,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仅在职业学校每期就可销售30份,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越来越多。1924年10月2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1924年12月,团青岛地委以职业学校的团员、进步学生为主,联络胶澳中学、礼贤中学和台西镇小学的学生数十人,成立了“联络感情,研究学术,改造社会”为宗旨的新学生社。同时,还以台西镇小学和台东镇小学的进步学生为基础,成立了少年学会。从此,青岛的学生运动在青岛团组织的领导发动下呈现出蓬勃活跃的局面。邓恩铭信心百倍,在给团中央的信中说:“此地学生界情形极好,想不久当可把地方(团)组织成功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