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重温青岛党史 传承红色印记⑥——广泛开展统战工作

16.广泛开展统战工作

抗战时期,青岛的统战工作主要是在胶东区党委统战部领导下进行的。统战部组成了以徐行健、崔岩、张佩甫等爱国商人为主的统战工作骨干,在青岛进行抗日动员,联络爱国工商人士和知识分子,以办实业为掩护,向根据地输送战略物资和技术人才。

徐行健、崔岩原在东北经商,九一八事变后离开东北,在山东泰安开办裕通汽车公司,以搞运输为抗日救亡作贡献。七七事变后,该公司的汽车被国民党军队征用,徐行健到鲁南参加了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斗争,而崔岩则辗转来到青岛,担任中日合营的青济胶厂经理。在鲁南抗日根据地,徐行健受到共产党的统战理论和政策的教育,认识到统战工作的重要作用,开始在党的领导下做统战工作。

1940年,徐行健到青岛养病。期间,徐行健、崔岩结识了正在青岛搞实业的张佩甫。经徐行健的言传身教下,张佩甫走上了革命道路。为隐蔽身份和帮助胶东抗日军民解决部分急需的药品,徐行健、崔岩等自筹资金和厂房,于1941年春在奉天路(今辽宁路)开办斯宜药厂,徐行健任经理,生产药品支援根据地。参加办厂的人员和一批负责药物制作的技术人员曾在因、陈志藻等受到徐行健的教育和影响,先后加入革命队伍。

通过创办斯宜药厂,徐行健、崔岩、张佩甫等结交了一批上层人士,积累了城市地下工作经验,初步打开统战工作的局面。1941年,日军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物资紧缺。为支援根据地,徐行健、崔岩、张佩甫在控制青济胶厂的经营权后,又在青岛市内开办了罗利贸易行,经销胶厂的产品。这两个企业成为向胶东根据地输送物资和技术人员的秘密联络点。

1942年春,徐行健与胶东区党委统战部取得联系,根据指示,徐行健等在统战部的具体安排下,用崔岩及其他人的捐款在掖县开办地下纺织厂,以东兴隆商号作掩护,由西海地委各救会秘书长尹涧任总经理,徐行健任副总经理,就地纺线织布,支援前线。

东兴隆也是区党委统战部的秘密交通联络站。徐行健等以该商号为掩护,从青岛向胶东根据地输送物资和人员,形成青济胶厂——罗利贸易行——东兴隆——胶东区党委秘密交通联络线,先后动员30多名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到根据地,并担负情报传递、来往交通的接待和培训从市内送来的进步青年。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43年春,区党委统战部在青岛成立青岛市海外抗敌同盟动员委员会,徐行健任主任,崔岩任组织委员,张佩甫任宣传委员。机关设在罗利贸易行内。徐行健、崔岩兴办实业、经商理财有方,张佩甫是高级技术人才,这些个人优势便于在实业界活动。他们结交了不少厂主、资本家及工商界上层人物,建立了较密切的关系,并不失时机地以巧妙方式将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主张渗透到谈话中,使这些上层人士了解了党的政策,对抗日产生了必胜的信心,为日后的统战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7.隆华三号起义

1938年1月,日军占领青岛后,立即对港口实行严密封锁,并将停泊在青岛港的所有中国轮船钉上“大日本海军管理”的牌子,实行航行许可证制,中国船只在其监视下,准许为其装运军需物资。日本侵略者将掠夺来的煤炭、矿石、原盐、布匹及农产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又将屠杀中国人民的武器弹药和价高质次的纺织机械、化学制品等整船整船运到青岛。为了进攻抗日根据地,日军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重要物资严禁输出,大小船只不得往来。对日军的暴行,广大中国船员敢怒不敢言。在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族抗战的政策和统战工作的影响下,广大中国船员抗日热情日益高涨,并伺机展开斗争,把物资支援抗战。

“隆华三号”是当时青岛新造的仿美式甲板的大型木帆船,载重500吨,属汪伪华北联营社所有。该联营社是日本侵略军为统治中国航运强行组成的,挂汪伪旗帜,实权操在日本人手中。“隆华三号”的船长、大副、二副、营业主任等5名负责人均为日本人,最下层的9名船员是中国人。该船航行于青岛、塘沽和日本长崎之间,以商业运输的名义为侵略战争运送物资。

1944年12月中旬,“隆华三号”满载青岛生产的白棉布、绒布4万多匹以及白糖等物资,启航开往日本长崎。9名船员中,水手长滑宝发(滑凤鸣)及水手田均庆(田均)、金登俊(金少华)等都是天津大沽口人,从小相熟,感情笃厚。他们都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起航前,他们商定,将船开到其它港口,支援抗战。

“隆华三号”出航后,在海上航行了3个昼夜,大家议决起义,击毙日本人,将船开到抗日根据地。在滑宝发、田均庆的领导下,9名船员作了战斗分工,并以斧头、铁棍为武器,击毙船长等4名日本人。中国船员无一伤亡。因日本大副懂航海知识,船员觉得俘虏他可以帮助航行,带到根据地,作用会更大,因此暂时将其看押在工具舱。

紧张的战斗使操舵手孙彦宏忘记了随时记录航行方位,“隆华三号”成了盲目航行。其间一架日本飞机3次飞来盘旋侦察。第三次,船员们把已经扯下的汪伪“国旗”拿出来扬了扬,飞机才飞走。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又将日本大副抛进大海。

十几天后的一个黎明,前方出现一个小岛。根据海图分析,大家认为可能是连云港东南的东牛山岛,于是继续前驶。远方出现一个海湾,船员们一面准备停靠,一面作好应对准备:如果是日伪港口,则谎称来找船行代理处求援,因船上已断粮断水;如果是八路军,则天遂人愿。

“隆华三号”静静地收蓬抛锚,5人留守看船,滑宝发、田均庆、张宝生、孙宝田4人架舢板进港。原来此处是滨海抗日根据地的柘汪镇。八路军当即将他们接引上岸,并连夜派船寻找“隆华三号”,因夜黑未见,第二天方才找到。这一天是1945年元旦刚过,“隆华三号”的到来,为根据地庆祝抗战第八个新年增添了更加喜悦的气氛。八路军领导迅速调动部队和群众,日夜起卸“隆华三号”载来的物资,水驳陆运,人欢马跃。卸完物资,接着拆船,船未拆完,日军从连云港出动飞机和炮艇前来抢船,但为时已晚,只将一个空船残骸拖了回去。

根据地领导十分重视“隆华三号”船员的爱国壮举,认为这是对侵略者政治、经济上的一次沉重打击,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青岛城市工作的重大成就,对9名船员勉慰有加。以后,9名船员有的参加八路军,有的被派回青岛从事地下工作。

18.青岛停战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全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努力寻求和平建国的道路。8月28日,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蒋介石集团谈判,并于10月10日与国民党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议定“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然而,蒋介石政府一面和谈,一面积极向东北、华北和山东等解放区进攻,遭到了解放区军民的沉重打击。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反内战运动迭起等重重压力下,蒋介石集团觉得发动全面内战的时机不成熟,不得不同意于1946年1月13日,召开有国民党、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等多个党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同一天,国共双方共同颁发了实施全面停战的命令。根据停战协定,共产党代表叶剑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和美国代表罗伯逊在北平组成军事调处执行部,下设若干执行小组,全面负责监督执行停战协定。

停战命令公布后,胶东解放区仍不断遭受国民党军队的骚扰和袭击,双方冲突不断。济南军调执行小组决定在高密举行谈判,解决双方冲突问题。然而,汉奸赵保原竟然代表国民党方出现在谈判席上,遭到共产党代表的怒斥,双方不欢而散。当时胶济线上的重点城市被国民党占领,胶济线两侧的广大地区为八路军所控制,胶济线未全线通车。为了实现胶济线全线通车,把其孤立的城市连接起来,国民党又单方提出再次谈判,并将谈判地点设在有国民党重兵把守的特别市——青岛。中共代表为民族大义和国计民生计,同意前往青岛,希望通过谈判尽快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

4月15日,青岛停战谈判正式开始。主要内容是胶东停战和胶济铁路通车问题。谈判第一天,双方就胶东停战问题达成协议:“双方武装部队保持距离,脱离接触,互不侵犯”,并决定第二天举行签字仪式。熟料,次日清晨,国民党特务竟有预谋地鼓动1000余名流窜于青岛的地主、恶霸以及流氓分子,包围中共谈判代表居住的饭店,向中共代表进行示威、攻击。由于国民党蓄意捣乱破坏,谈判无法进行下去,胶东停战协议未能签字生效,胶济线通车问题则根本没谈。17日,中共方面的代表愤然离青。青岛停战谈判,再次暴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丑恶嘴脸。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