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市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数量已达978家 民营机构占87%

2020年底,青岛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4.26万人,占总人口20.28%,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老龄化导致失能失智人数不断增加,全市现有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0万人,其中重度失能7万多人。衰老与疾病并存、医疗与照护共需、家庭照护负担沉重等,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真实写照,这一群体的社会化照护问题亟需制度保障。

青岛早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就同步开始探索“家庭病床”“老年护理”等失能保障模式。201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2021年历经多年试点,建立了城乡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了全市909万城乡参保人。2012年-2021年,青岛长期护理保险享受待遇人数从约8000人扩大到了7.1万人,资金支出从约4500万元增长到了35亿元,护理服务机构从143家增加到了978家。

一、创新开展国家试点,筹资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围绕“怎么保”“保什么”“谁来保”等问题,青岛在国家试点制度框架下,探索拓宽筹资渠道,扩大保障范围,丰富服务内容。2015年将保障人群由参保职工扩大到城乡参保居民;2017年保障重点延伸到重度失智人员;2018年突出整合式照护服务特点,增加职工生活照料待遇;2021年制度再升级,实现了职工和居民护理保险两项制度的公平统一。

从单一筹资到多元筹资。制度建立之初,资金来源主要是医保基金,随着制度发展完善,建立了多元化筹资机制。2021年职工护理保险资金通过医保统筹金划拨、财政补贴、个人账户代扣等渠道筹集,年筹资规模11亿元;居民护理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医保基金和财政补贴,年筹资规模1.45亿元。

从单一保障到双重保障。制度伊始主要保障医疗护理,随着试点改革深入,保障内容拓展至医疗护理和照护服务。医疗护理以健康管理和维持性治疗为主。生活照料包含长期护理、康复训练、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精神慰藉等61个项目。针对多样化照护需求,设计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日间照护三种服务形式。参保人发生的医疗费据实按比例支付,生活照料费与个人照护需求评估等级挂钩。其中,参保职工报销比例90%,生活照料费每月最高支付1500元;参保居民报销比例75%-80%,生活照料费每月最高支付1050元。

二、突出城乡一体化,农村居民获得感明显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标准较低、农村地区照护服务资源匮乏等原因,农村居民护理保险保障待遇低、保障质量低。今年为补齐农村护理保障短板,青岛统一了城乡护理保险制度,切实解决了青岛长期存在、国内普遍存在的农村老人“照护难”问题。一是拓展了保障内容。为城乡居民增加了生活照料待遇,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料双重保障,实现了城乡制度公平统一。二是提高了保障待遇。参保居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80%,生活照料费用每人每月最高可支付1050元,大大降低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和照护负担。三是提高了服务可及性。医保发挥“支付杠杆”作用,给予政策资金倾斜,引导照护服务资源向农村发展。深挖农村潜在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当地农村妇女能动性,就近为本村或邻村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提升他们的晚年生命质量。平度市店子镇琥珀杨家村杨大叔,因脑梗导致肢体不能活动已6年有余。由于没有亲人照护,病情日渐恶化,生活无法自理,家里常年异味刺鼻。今年村里给杨大叔办理了护理保险,护理机构医生每月上门巡诊,护士每周上门一次,提供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服务,护理员每周上门两次,帮助老人清洁身体、居室、衣物等。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逐渐好转。他激动地说:“好政策让我们这些农村老人有了生活质量,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据介绍,今年1-9月,全市定点护理机构数量增长141家,其中农村地区93家,占比65%;全市在床人数增长至4万人,其中1.6万名农村失能失智参保人直接受益,较去年年底增长了1.6倍;护理保险资金支出近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0%。

三、探索延缓失能失智,从被动保障向主动预防转变

根据国际经验,随着老龄化深度发展,被动给予失能失智人员保障的做法,从资金支出、照护资源等方面难以长时间维继。为此,青岛积极探索保障关口前移,2020年建立了预防和延缓失能失智保障机制,将保障范围扩大到轻中度失能失智人员及高危人群,延缓其进入重度失能失智的发展进程。一是开展宣传项目。重点面向60岁以上老年人及其家庭照料者,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和社区服务资源,开展延缓失能失智理念知识、技能方法宣传,提升社会大众对失能失智群体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加强老年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二是开展培训项目。开展照护人员医疗、护理、养老等专业化培训,增强照护人员早期识别、预防干预及专业照护等技能,加强全市照护服务队伍建设,为延缓失能失智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开展赋能训练项目。开展失智失智筛查及功能维护训练,比如吞咽训练、肌力训练、防跌倒训练等。同时开展家庭照料者交流培训,传授照护技巧,舒缓家属情绪,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李沧区大枣园社区孙阿姨,今年66岁,一年前被认定为轻度失智,纳入了重点监控人群。参加延缓失能失智赋能训练后,老人认真学习动作要领,回家每天坚持早晚做一遍,逐渐养成了按时训练习惯。半年后再次筛查,指标提升了7个点,认知状态有了较大改善,并持续保持在正常水平,达到了延缓失能失智效果。

目前,在全市建立了11个认知症友好社区,累计为3000名老人进行认知症筛查,为712名老人进行赋能训练,1000余名照护人员参加了技能培训,营造了失能失智早发现、早干预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国内长护险领域起到了创新引领作用。

四、坚持市场化发展,民营护理机构成为“主力军”

政府搭台,机构唱戏。按照“政府+市场”的思路,政府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护理机构良性发展,实现护理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公办民营一视同仁。坚持公办民营、本地外地一视同仁的发展原则。采取护理保险资金购买护理保险服务的支付方式,引导护理机构提供合理适度的服务保障,防止过度保障或保障不足问题,实现机构可持续经营发展。引入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理念,支持社区嵌入型连锁机构发展,降低机构运营成本,引导资源合理布局。全市连锁护理机构超30家,下设机构数量占全市机构总数1/3,面向全市2/3以上失能失智人员开展服务。二是示范引领提升服务质量。编制护理保险地方标准体系,建立照护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社会化评鉴,今年上半年100家护理机构参与评鉴,评出了19家A级护理机构,促进了机构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优势企业“引进来”和本土企业“走出去”,培育了一大批照护品牌企业。三是服务监管常态化。建立严格的准入监管机制,应用信息化智能监管平台,推广移动监管APP,对照护对象、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时间过程等进行全流程监管。

青岛市佳家康医疗集团初创时是一家社区医疗机构,2012年承接护理保险业务,医护人员14人,初期开展上门居家照护无床位数,服务对象120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长为青岛照护服务领军企业,现开展护理保险业务分支机构29家,床位数1600张,照护服务人员287人,服务对象1600余人。该集团负责人说:“护理保险既为老百姓办了好事,也使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这都得益于青岛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目前全市定点护理机构数量达978家,其中民营机构占87%,提供护理床位3万余张,解决就业岗位2万个,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发展的良好生态格局。

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9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实现了从职工到居民、从失能到失智、从服务到预防、从单一筹资到多元筹资,从解决医疗护理到保障生活照料、从城乡不均衡到城乡统一的 “六大转变”,在解决失能失智人员照护难题、优化照护资源配置、培育照护服务主体等方面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肯定。从受益群体看,全市7万余名重度失能失智人员得到了更人性化的照护服务;从市场主体看,各类护理服务机构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得到了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多创业就业岗位;从社会角度看,深度整合了医疗、养老等服务资源,促进了医养健康产业向纵深发展,有助于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未来,在应对老龄化的道路上,青岛市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积极开展试点,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创新,努力建设更加完善、更可持续、更符合群众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