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中国隐形冠军企业逆势而上

疫情当前,中小企业困难重重。然而,有一批企业却活得最从容,受到的冲击最小,他们被称为“中国隐形冠军”。“隐形冠军”通常是指“拥有全球领袖地位但社会知名度较低的中小企业”。4月21日是全国企业家活动日,由《中外管理》杂志社主办的“中国隐形冠军”云端超级峰会于4月21日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10家隐形冠军企业以“逆势突围”为话题,把他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带动中小企业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助力企业复产复工。

长久以来,“隐形冠军”作为一群不为人知的前行者,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细分行业,他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生产产品配件或为大企业做配套服务,因为不直接面对消费市场而不被大众所熟知。

从精密机床、飞机发动机、圆珠笔尖的小钢珠到高铁列车上的螺丝钉,任何行业里都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的存在。这些企业因掌握行业关键知识和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或关键材料,享有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优势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命运控制者。中国的产业要由大变强、拥有话语权,就需要更多这样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能否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2020年4月11日,河北唐山一家汽车用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图 / 新华社)

要“独角兽”还是要“隐形冠军”

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谁是最优秀的公司》一书中,首次定义了隐形冠军企业,明确指出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但社会知名度较低的中小企业。根据过去20多年赫尔曼·西蒙收集的数据来看,全世界30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德国拥有1307家,数量居全球第一。在德国,这些企业提供了70%以上的就业,创造了40%的GDP,同时在世界市场上占中小企业专业市场份额的70%-90%。

然而,在100多年前,德国在制造业上乏善可陈,“德国制造”曾一度是“假冒”和“伪劣品”的代名词。这似乎与多年前的中国有几分相似之处,纵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制造业的转移,却没有带来技术的转移。中国制造业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在长期代工生产中停滞不前,陷入了“低端锁定”的局面。中国制造业也一度被贴上了“廉价”“低端”的标签。

同样是经历了低质量、低价值的低端生产者阶段的中德两国在制造业发展上有诸多共同点,但中国产业发展道路又与德国不尽相同。一个明显的方面是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隐形冠军企业,而中国却盛产独角兽企业。在全球500多家独角兽企业里,200多家来自中国,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在世界主要经济国家当中数量最少。

为什么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一,而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却少得可怜?事实上,独角兽企业与隐形冠军企业都是细分行业拥有绝对领先的技术或者模式,且占据行业最高的市场份额的公司。不同点在于行业分布和成长速度——隐形冠军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需要长时间培育;独角兽大多诞生于新兴产业,以技术和资本加速发展。有专家曾言简意赅地概括过二者的本质区别——创业活跃易出独角兽,而技术专注可培育出隐形冠军。

应当看到,中国从来都不缺少创业创新的土壤,但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或是在技术壁垒较高的B2B市场,却极少有掌握世界顶级技术的中国公司出没。赫尔曼·西蒙研究发现,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研发投入可以占到收入的20%。如此高昂的研发投入占比,在国内一些以科技研发而著名的巨头公司中都比较罕见。2019年,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营收2069.29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374.35亿元人民币,研发占比大约为15.5%;一直专注技术研发的华为,2019年总收入8588亿元,研发费用1317亿元,占收入的15.3%。

不难发现,这些专注特殊领域的隐形冠军,之所以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研发的长期投入。诚然,我们需要这些站在价值链顶端的独角兽公司,但我们更需要这些掌握实体经济命脉、控制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隐形冠军企业。

科技发展的“试金石”

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产业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但是这些产业往往大而不强,核心技术、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大都垄断在国外隐形冠军企业手中。华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中美贸易战中,当华为被美国断供之后,很多人才意识到芯片、操作系统对企业、民众和国家的重要性,而环顾四周发现,除了美国供应商之外,我们国家竟然没有成熟的操作系统和可以替代的芯片。大到精密机床、半导体加工设备、飞机发动机和汽车发动机,小到电子产业的高档芯片、微电子链接用的导电金球等等,都是中国在产业链上的弱点和软肋。不难发现,一旦国际贸易发生摩擦,与这些产业具有技术经济关联的下游的中国产业,都有可能成为摩擦下的牺牲品。

幸运的是,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挖掘培育隐形冠军企业。2016年3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目的是到2025年总结提升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巩固和提升企业全球市场地位,技术水平进一步跃升,经营业绩持续提升;发现和培育600家有潜力成长为单项冠军的企业,支持企业培育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地方层面,各城市也相继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培育“隐形冠军”。 2018年青岛出台《青岛市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18—2021)》,提出到2021年培育百家隐形冠军企业。

在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一批本土的隐形冠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的双子星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个公司在过去20年从以德国普茨迈斯特为代表的隐形冠军企业手中夺取了大量市场份额。2000年以来,国产工程机械市场份额一路上扬,从10%以下上升到今天的60%以上,而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一路下滑,从绝对优势的90%以上,下降到如今的40%以下。在如此变化规律发展下,可以预见两三年后,外资品牌市场份额将大概率低于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恩捷股份、江丰电子等一批专注于锂电池、半导体等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也在近几年相继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大多具有“高度专业性”,他们往往选择专业化路线,专注于较窄的市场领域,在其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深度发展。恩捷股份在全球隔膜市场占14%的市场份额,在中国湿法隔膜市场占45%的市场份额,为全球第一。而江丰电子的崛起从根本上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打破了美、日跨国公司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领域的长期垄断,目前江丰电子已成为国内材料最齐全、工艺最完整、设备能力最强、产能最大的超高纯度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生产基地,未来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材料巨头。

事实上,在国内还有很多像三一重工、江丰电子这样的“进口替代型”企业。在十几年前,当这些公司刚刚起步时,并没有引起国外企业的重视,甚至还常常受到轻视和质疑。然而今天,中外制造业的交锋已经全面展开,中国新崛起的隐形冠军企业正与这些昔日的行业巨头和垄断企业一起逐鹿全球。一些中国隐形冠军企业,如鹏鼎控股(印制电路板)、汇顶科技(屏下光学指纹芯片)、通威股份(太阳能电池片)等等,尽管它们的国际化程度暂时还参差不齐,但是销售收入都有着迅速的增长,与国外的隐形冠军已经站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与此同时,得益于中国近20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基础建设需求的大量增长,一些高速发展行业的中国公司,例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尚德,不但企业规模与市场份额已经赶超了国外同行,并且已经真正成长为领域内的冠军企业。

“隐者无名,但唯有隐者留其名。”我们可以相信,在未来,中国将诞生越来越多隐形冠军企业,它们将成为支撑中国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和把控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链核心,引导中国经济向好向快发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