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1400公里!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护送肺结核受助者回家

图片3

(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到青岛市胸科医院接张某某)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讯(记者 封满楼) 近日,一辆带有青岛救助字样的车从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驶出到达了青岛市胸科医院,医护人员将一位瘦弱的男子带到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身边。办理完交接手续后,医护人员又反复叮嘱工作人员注意事项,如佩戴多层口罩、用医用紫外线灯消毒等,车辆又匆忙地踏上了一路向北的行程。

他们接的是什么人?又要去哪里?

原来,这位瘦弱的男子7月29日来到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求助。他叫张某某,40岁,辽宁本溪人,自称打工没挣到钱,想在救助服务中心住一段时间,但工作人员从他支支吾吾的语气、时不时的咳嗽声中觉出了端倪。在反复询问确认中,他终于坦承自己患有肺结核。为防止他进入受助区域后将疾病传染给他人员和贻误治疗时机,工作人员果断为他办理转介手续,送他到医院进行肺结核快速筛查。经筛查,张某某的痰结核菌显示为4+,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必须入院进行治疗。

咬伤医生,随地吐痰,极度不配合

可能是认为自己被隔离失去自由,也可能是难以接受自己的疾病,或者是担心医药费需要自己承担,张某某在医院极度不配合,不戴口罩,随地吐痰,甚至咬伤医生。医护人员多次劝导都没有效果,只能再次联系救助服务中心尽快将他接走。

其实,早在他刚入院时,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就已经联系了辽宁本溪救助管理站,对他的家庭住址进行了核实,送他回家在程序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张某某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能否保证护送人员的健康?张某某本人是否愿意回家?都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面对难题,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党员们都纷纷表示,愿意挑担子,安全把人送到家。于是,中心选派护送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医疗知识的孙永生带领2名医护人员、2名司机,开救助车辆护送张某某回家。

通过耐心做工作,张某某愿意回家。然而,刚上高速,张某某就在救助车里大喊大叫、敲打车窗,大声嚷嚷着不要回家,还动手打人。工作人员耐心和他交流,了解到他家里已经没有亲人,担心回家后没有办法治疗,还要被街坊邻居歧视。工作人员再三向他说明,回了家政府不会不管他,已经为他联系好了当地传染病医院,但张某某就是不相信。直到工作人员拨通了本溪救助站的电话,他听到电话那头的承诺,才终于放心地坐回了座位。

主动戴上口罩,接过午饭说了句谢谢

因为路程接近1400公里,高速路上又出现了轻微的堵车,护送小组成员根本不敢有片刻停歇,早饭、午饭、晚饭都是在车上解决,2个司机每4小时换班轮流开车。

牛奶、鸡蛋、面包,是工作人员为张某某准备的早餐,刚出发时,他吵闹着把饭全扔到了地上。等他情绪稳定后,工作人员又把自己的早餐给了他,还时不时和他聊聊过去的生活,希望能让他想起曾经的美好记忆。

慢慢地,张某某也从最初敌视变得放松,他望着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景若有所思,等工作人员再回头看他,就见他已经戴上了一直抗拒的口罩,甚至还会主动说起自己在建筑工地工作的故事。

图片4

(工作人员为张某某递午饭)

到了沧州服务区,和工作人员一起上卫生间时,他也没有因为别人异样的眼光摘下口罩。中午吃饭时,工作人员给他递过去在服务区买的饭,他小声地说了声“谢谢”。

其实参与护送的人员,并不是对肺结核疾病无所畏惧,张某某一开始不戴口罩,护送车辆密封性隔离性也不太好,护送小组的成员都戴着厚厚的口罩,在休息区还会被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待和躲开,心里的五味杂陈并不好受。但他们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克制住内心的恐惧和酸涩,背负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披星戴月,口袋里的20块钱

图片5

(晚上11点30,终于抵达本溪)

跨越4个省份,经过近20个小时,当天晚上23点30分,护送小组终于抵达本溪市传染病医院。在这里,本溪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已经等候多时。

分别之际,工作人员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可又忍不住为张某某的病情担心起来,他们反复叮嘱张某某一定要配合治疗,听医生的话。张某某边配合地点头,边往工作人员口袋里塞东西,掏出来一看,竟然是20块钱。他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们送我回来,我只剩20块钱了,等以后再还你们!”工作人员感动地给他解释,把钱又塞回了他的手里。

目送着张某某跟着医生走进了病房,护送小组也转身走进了漆黑的深夜里。在这个漆黑的深夜里,有一个叫张某某的肺结核病人不再流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